超短波在康復中的應用
超短波療法概述
應用波長為10-1米的超高頻交流電作用人體,以達理療目的方法,稱為超短波療法。由于理療時采用電容式電極,而電容場中主要是超高頻電場的作用,故又名超高頻電場療法。
生物理學特性
超短波作用人體產生各種生理反應的基本因素是熱效應和非熱效應。
由于人體是一個具有導電體和電介質的復合組織,在超短波作用下,同時形成了傳導電流和位移電流。由于其頻率更高,電介質的阻力越來越小,就形成了超短波理療時,位移電流成分占優勢,以介質損耗產熱為主。但當頻率極高時,偶極子就來不及轉動或轉動幅度極小,使介質損耗下降以至產熱減少。這就說明產熱隨頻率增加而增加的正比關系,只適用于一定范圍之內的振蕩頻率。這種位移電流為克服介質阻力而產熱,而介質損耗的大小與組織的介電常數密切相關,由于人體內各種組織的介電常數差別較小,故在超短波作用下產生的熱分布比較均勻。
但在超短波電容電場理療中,由于脂肪層中血管少,熱量不易為血流帶走,因此,其溫度比供血豐富的肌肉還要高,據測定,波長7.34米超短波作用時,脂肪升溫與肌肉升溫之比達8:1,仍存在脂肪過熱的缺點,實際理療時可利用調整皮膚與極板間距使深部組織溫度升高,皮及皮下脂肪溫度降低。
非熱效應。高在超高頻電容電場中之生物體,受電位差電壓作用,超高頻電振蕩波引起細胞內物質共振,引起液體表面張力的改變,對一些物質的表面張力增高,對另一些物質的表面張力降低。高速交變的高頻電磁波作用時,當電場強度極度瞬間,使細胞向電場方向伸展,而場強很小瞬間又恢復原狀。適當頻率的電場可使細胞充分伸縮,對細胞和組織產生特殊刺激,引起特殊生物學作用。
超短波特別在用低強度作用,且用目前一切方法均不能測出溫度升高時,其生物學效應仍非常明顯,而同樣條件的外源熱作用則無類似效應。如:當應用短時間無熱量超短波作用人體時,對急性炎癥的消退比長時間溫熱量作用時的效果更明顯,此外還可以引起其他組織感官的反應,統稱為非熱效應。發現這種非熱效應在低場(40mw/cm2以下)作用時表現特別明顯,強度作用時這種特殊作用就被熱效應所掩蓋。
理療作用
1、祛瘀、鎮痛、解痙、促進血液循環、促使壞死組織脫落,加速新陳代謝,加速傷口愈合和肉芽組織再生,從而恢復組織的正常機能。2、脫水作用,促使病灶組織干燥,快速控制炎癥的發展;其次在超短波電場作用下讓細菌失去良好的生活環境,壓制細菌的生長繁殖。3、小劑量超短波電療具有良好的祛瘀作用,這早已為臨床實踐所證實,并已成為臨床工作者樂用的一種祛炎方法。
設備與理療方法
理療劑量
I級劑量:又稱無熱量,在溫熱感覺閾下,無溫熱感(適用于急性炎癥、水腫明著、 血液循環障礙者)。
Ⅱ級劑量:又稱微熱量,有剛能感覺的溫熱感(適用于亞急性、慢性炎癥)。
Ⅲ級劑量:又稱溫熱量,有明顯的、舒適的溫熱感(適用于慢性炎癥、慢性疾病)。
Ⅳ級劑量:又稱熱量,有剛能忍受的強烈熱感(適用于惡性瘤)。
臨床上,一般急性炎癥或急病,用1級量(每次8-10分鐘)或2級量(每次10-12分鐘)。慢性炎癥或慢病用3級量或4級量(每次15-20分鐘),4級量一般少用。
國產的超短波理療機,按輸出功率可分為兩種規格:一種是立地式大功率(200-400瓦)理療機,另一種是手提式小功率(25-80瓦)理療機,輸出電流為數安培。前者適用于大部位,深層組織和內臟疾病的理療,后者適用于小部位,淺層組織,特別是五官科疾病的理療。
適應癥:主要適用于亞急性、 慢性炎癥與疾??;婦科疾??;經絡痛、周圍神經損傷、神經根炎、脊髓炎、多發性硬化等。短波高熱療法配合放療、化療可用于較深部瘤的理療。
禁忌證:惡性瘤(一般劑量時)、出血傾向、結核病、妊娠、嚴重心肺功能不全、局部金屬異物、植入心臟起搏器者。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或改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請聯系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