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7-10
瀏覽次數:115
紅外輻射光譜在灸法中的研究進展
【摘要】:艾灸療法是一種古老的中醫外治法,**應用于臨床上多種疾病的防治,是傳統中醫學中的重要干預手段。對于灸法起作用的機制研究,目前學術界基本認為是溫熱效應、紅外輻射、**及生成物作用導致。其中紅外光譜由于其“隱蔽性”,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本文通過整理近些年的文獻資料,對艾條燃燒時產生的紅外光譜研究情況進行總結與分析。
灸法歷史悠久,內容豐富?!蹲筠D》記載:“疾不可為也,在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靈樞·官能》篇有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扁鵲心書》有:“保命之法,灼灸**,**第二,附子第三”。說明當時灸法**的疾病已經相當**和成熟。艾灸具有溫經散寒、**通絡、回陽固脫、補中**、升陽舉陷、消瘀散結、疏風散熱、防病保健、****等功效?,F代研究表明,艾灸可以調整臟腑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免疫功能,尤其在**慢性病、疑難病及預防保健方面具有**優勢。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艾灸療法能發揮作用取決于溫熱刺激、紅外輻射、**及生成物等合力影響,通過刺激穴位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免疫等方面的變化來調整機體,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紅外輻射的來源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體,只要溫度在**溫度零度(-273℃)以上,都以電磁波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送熱量,這種傳送能量的方式稱為輻射。對于普通人而言,談到輻射是一種很可怕的事情,比如“福島核電站核泄露事件”,又比如醫院的X射線,但是,輻射是一種無處不在的現象,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與否關鍵在于一定時間內劑量的多少和照射面積的大小,當然,和受射體的本身情況也有一定關系。少量的輻射不會危及人們的健康,數據顯示,一個人每年接受的輻射劑量低于100mSv是安全的。輻射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后者包括紫外線、紅外線、激光、射頻輻射等。其中,紅外線(IR)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從分子生物學角度上看,紅外光譜來源于分子振動,是由分子振動的能級躍遷引起的,為分子的振動光譜。
艾灸的紅外光譜特性
不同物體在不同溫度下,其紅外輻射的波長和強度各不相同,如健康人和患者的紅外輻射光譜差異性就很大。艾條在燃燒時會產生一種對人體有益的紅外線。經研究表明,這種輻射能譜在0.8~5μm之間,近紅外線波長為0.76-1.5μm之間,遠紅外波長為1.5-400μm,說明艾灸紅外光譜不僅具有遠紅外輻射,也有近紅外輻射[3]。根據物理學原理,一般遠紅外線能直接作用于人體的較淺部位,靠傳導而擴散熱量。近紅外線能量較強可直接滲透到人體深層組織,穿透機體深度可達100 mm以上,并通過****網傳到更**的部位,被人體所吸收[4]。而人體既是一個紅外輻射源,又是一個良好的紅外線吸收體,不斷的輻射和吸收紅外線,進行輻射代謝,維護機體與外界環境的平衡。
在隔物灸方面,艾灸在燃燒時產生的光譜,整個波長范圍為0.8-5.6μm之間,但其波峰值大多數集中在1.5μm附近,這在光醫學中屬于近紅外線波段。在臨床上,我們常用的隔物灸一般為隔姜灸、隔附子餅灸和隔鹽灸。隔物灸時隔物介質的質地、大小、厚薄、濕度等均會影響其溫度的傳導及光譜的傳遞,因而在運用不同隔物介質時,產生的紅外效應也不同。不管是從效果還是光譜的角度看,并非所有的物質(尤其是藥物)都能隨便代替傳統的隔物灸,實驗表明隔黃芩灸和隔附子餅灸的紅外光譜差異很大,隔黃芩灸溫度過高、輻射強度過大容易燙傷皮膚,故不適用于臨床[5-6]。因此,艾灸療法能治病,但并非所有的艾條都能用于臨床**,只有合適的艾條才能用于臨床**。
艾灸紅外輻射的現代運用
研究發現隔物灸紅外輻射光譜與艾條直接溫和灸紅外輻射光譜有明顯差異,與人體穴位的紅外輻射光譜則極其相似,認為隔物灸與穴位紅外共振輻射的一致可能是艾灸發揮生物物理作用的物質基礎[7]。通過利用艾灸輻射光譜范圍內的特定波長的光源作為刺激源替代艾灸刺激,以及為了消除煙霧給患者帶來的不適,使得仿灸儀孕育而生。目前這些灸療儀**用于**內、外、婦、兒科、皮膚、神經科等疾病,不僅療效**(**、止痛、擴張血管等),而且清潔衛生、安全可靠、靈活便捷。在光源的選擇上,主要是CO2和氦氖激光。人體穴位及傳統隔物灸紅外輻射的峰值波長在10μm左右,而CO2激光的波長就是10.6μm[8]。而激光具有能量集中、發射能力強的優點。這樣的話,患者和亞健康人群可以通過更多的途徑防治疾病,其臨床應用前景較好。
總結
目前國內對艾灸的紅外光譜特性及其效應的生物物理學機制的研究還很少,本文簡單的從艾灸的紅外光譜特性及應用方面對近些年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今后我們灸法研究的重點會集中于從紅外物理角度來分析艾灸起效的影響因素,使其更充分得發揮作用,以期更好的為臨床服務。
紅外光灸療**機是灸療、紅外光和砭石灸、熱療、音樂療法于一體中西醫結合的創新康復理療設備。紅外光選取波長范圍580nm~1100nm的近紅外光,與艾灸燃燒時產生的熱量主要紅外線相近,促進炎癥吸收和消散,改善組織營養,促進組織細胞的代謝功能,有利于炎癥的修復。
參考文獻
吳煥淦,馬曉芃,劉慧榮,等.灸法研究的戰略思考[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6,18(03):355-360.
張承舜,呂鵬,唐勇,等.艾灸光效應研究進展及展望[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9(03):1-4.
王曉梅,穆敬平,丁光宏,等.艾灸效應的紅外物理特性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12(04):63-66.
洪文學,蔡建紅,景軍.艾灸的熱輻射光譜特性研究[J].應用光學,2004,25(4).
魏建子,沈雪勇,丁光宏,等.隔附子餅灸紅外輻射光譜及時間曲線[J].紅外與毫米波學報,2008(04):247-251.
Xueyong Shen,Guanghong Ding,Jianzi Wei,et al.An infrared radiation study of the bi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moxibustion.[J].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2006,14(3):213-219.
鄧海平,沈雪勇,丁光宏.艾灸與經絡穴位紅外輻射特性[J].中國針灸,2004(02):33-35.
張彬彬.CO_2激光灸與傳統艾灸間作用機制的關系[J].世界**醫學信息文摘,2017,17(A1):151-152.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或改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請聯系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