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護理
1、正確抱姿:腦癱孩子多數時間由家長抱著,對其應該根據病情,采取正確的抱法,以促進頭部、軀干的控制能力,糾正孩子的不正常姿勢。痙攣性腦癱:讓孩子坐或臥于床上,雙腿分開,先把孩子蜷起來。成曲髖、屈膝狀態,然后把他抱起來,與母親面對面的放在胸腹前,孩子的雙腿分放于母親身體兩側,雙手報住母親勁或肩,頭可以枕在母親肩上,也可以與母親面對面,這樣抱法的關鍵在于把孩子的雙腿分開,髖、膝關節屈曲,這樣可糾正痙攣性腦癱孩子的雙下肢硬性伸展、交叉及尖足等異常姿勢。
手足徐動性腦癱:讓孩子俯臥于床上,母親左手伸在孩子的腹下將其從床上抱起,同時右手從孩子的腘窩處把孩子的雙腿壓向其腹部,使孩子成屈髖屈膝狀態,然后將其抱向母親胸前,使孩子的頭、背靠在母親胸前,雙手放在身體前方中線處。母親利用下頜、上臂或肩部來控制孩子的頭部,使頭部處于中間位置,并且略向前傾。此抱法的關鍵在于孩子的雙手、雙腿盡量并攏、曲髖屈膝。雙腿盡量壓向腹部,頭頸、軀干略向前傾。這樣可以抑制手足徐動孩子的角弓反張、非對稱姿勢、并促進頭頸的穩定性。
2、睡姿:腦癱兒在仰臥位時,頭很難置于中心,且常傾向一側,可使頭變形,脊柱彎曲,故不宜長期仰臥位睡覺,而以側臥位睡姿較好,對于頭背屈、四肢強直的孩子,可仰臥于吊床上。
3 、喂養方式:對于吞咽困難、口腔閉合困難、頭頸前后、左右擺動、張口不閉的孩子可出現吸吮和進食困難,影響體格發育、語言發育。正確喂養方式:擺好姿勢,常采取半坐位,髖、膝屈曲,上身斜靠在母親胸前和前臂上,頭微微前屈,兩足放在父母其大腿上。不能吸吮的用小匙喂養,較大小孩可坐在墻角、椅子(角椅)或床角處。
4 、衣著:衣著寬松、不能過緊,過緊限制手腳活動,不利于降低肌張力;衣袖、褲管不能過小,冬季盡量減少衣著。
5、語言訓練:3個月內,經常與孩子面對面講話、逗引,引起孩子注視、發音、發笑,3個月后,經常與孩子講話、唱兒歌,發單音,增加孩子的理解能力。
二、基本康復訓練
1、嬰兒撫觸:一種有效的皮膚觸覺訓練,對于大腦的發育、緩解肌肉痙攣都有作用。每日2次。每次15~20分鐘。
方法:頭面部、胸部、雙側上肢。雙側下肢、背腰臀部。
2、肌體運動訓練(被動操):前臂屈伸運動、上臂交叉運動、下肢屈伸運動。
3、視聽訓練:發聲的紅球或彩鈴,距離20~30cm,搖動擺動。訓練其注視追視,追聽及轉頭,也可與孩子面對面講話,逗引小兒注視、追視。
三、粗大運動康復訓練原則:按照運動的發育正常順序循序操作。發育的正常順序:抬頭、手支撐、翻身、腹爬、坐、四位爬、扶站、扶走、獨站、跪立、獨走。
1、抬頭訓練:仰臥位抬頭:雙手握住小兒雙肩,緩慢拉起至450,停留片刻,前后左右調節,再放平。俯臥位抬頭(肘支撐):響鈴逗引,言語逗引,使其肘支撐,家長可扶住小兒頭兩側,鍛煉小兒抬頭及手支撐能力;也可用Bobath球訓練(兩肘與肩同寬,肩關節、肘關節屈曲900)。抱球姿勢訓練:家長將小兒雙下肢屈曲、雙手交叉呈抱球姿勢,適用于頭背屈,四肢肌張力增高的小兒。
2、手支撐訓練:家長跪在小兒后側,雙手握住小兒肘關節,盡可能使其上肢與地面垂直,保持3~5分鐘,也可俯臥于母親胸前,或利用斜面板,并可左右搖動,訓練其平衡能力。
3、翻身的訓練:抑制非對稱姿勢:軀干回旋運動:俯臥位時,以小兒下肢促進軀干回旋,仰臥位時,以一側上肢促進軀干回旋。
手口眼協調訓練:4~5月時,使小兒兩手抓足入口,可促進四肢對稱屈曲及仰臥位平衡反應,促進翻身能力。單臂支撐訓練:翻身的然后完成動作,必須經過單臂支撐體重再到雙臂支撐。
方法:將一側上肢固定于與軀干成450的位置,握住另一側上肢沿450的方向,將孩子拉起,先以肘支撐體重,再拉至以手支撐體重的姿勢,然后推回至肘支撐及仰臥位。
抑制頭低臀高位姿勢訓練:以全身伸展模式訓練。
搭橋、劃船訓練:搭橋:孩子仰臥位,兩腿屈曲,雙足平放在床上,家長托起髖部使臀部抬高離開床面,使髖部充分伸展。劃船:俯臥位,能四點支撐位,家長握住髖部使前后移動,增加手支撐及平衡能力。
4、坐的訓練:坐的發育順序:扶坐,前傾位坐(拱背坐) 直背坐 直腰、盤腿坐,分腿坐(緩解下肢肌痙攣)
側座位訓練:分別從仰臥位、俯臥位到側坐位進行轉換訓練。扶坐訓練:孩子雙腿分開,家長扶住孩子肩背部,一手按住下肢,使孩子成直坐位,雙髖關節屈曲、外展、外旋、足不交叉、腿背伸直,一般膝關節伸直呈伸腿座位。
坐位叩擊訓練:孩子前傾坐,雙臂支撐,家長一手扶肩,另一手五指輕輕叩擊孩子腰背部,讓孩子漸呈直背坐位,慢慢松開扶肩的雙手,繼續叩擊,訓練直背坐位姿勢。獨坐訓練:讓孩子坐在角椅上,或靠坐在椅背上,減少扶坐,慢慢成獨坐。
坐位平衡訓練:取伸腿坐位,家長位于孩子前側,雙手握住孩子的踝關節,上抬、下放下肢,使孩子重心前后、左右移動,誘發出孩子上肢的方向伸出動作。也可坐在滾筒上,左右輕微滾動,使其體驗重心移動的感覺并保持身體平衡。
5、爬的訓練:
手支撐訓練:同抬頭訓練節。四爬位脊柱、骨盆分離訓練:滑船運動。
側臥位單手支撐訓練:使孩子側臥以下肢臀部下側,上肢肘關節兩點支撐體重,上側下肢屈曲,上側下肢伸展。
下肢交互運動訓練:三點、兩點支撐:擺好四爬位,使一側上肢抬起變成三點支撐、持重,交叉兩點持重。側坐位- 四爬位- 側坐位訓練:姿勢變換調節訓練。
側向體重移動訓練:孩子俯臥位,兩臂前伸,家長在孩子側面,一手扶肩。一手扶住腿部,將孩子分別左右推動,使其重心左右移動,負重側上肢外旋內收,下肢內收內旋,頭部輕度背曲,左右交替進行。
扶助爬行訓練:讓孩子爬著,家長將孩子的一側膝關節彎曲,并抵到腹部,另一下肢伸直,輕輕按壓膝關節彎曲側的臀部,讓他的臀部碰到足跟,先一側,再練另一側下肢,再同時進行。然后四肢交互運動模式完成,標準的爬行運動必須是一側上肢和對側下肢同時伸、屈,兩側交替進行。
6、立位及步行訓練:爬行不完善時需爬行訓練:爬行是立位的必要前提階段。坐位到站立訓練:從坐位到站立訓練立位平衡訓練:扶住骨盆,促進正確站立,然后前后左右移動重心,誘發孩子主動保持平衡。
跪位平衡訓練:雙膝持重,跪穩后,突然放手,要倒時,再扶助,反復進行。(直跪、單腿跪立、跪位前行訓練)扶站、獨站及扶走訓練:使孩子雙手扶住床欄,椅背等物體站立,雙手扶10秒鐘上后,單手扶物站立,然后進行獨站訓練,在進行扶走訓練,再獨走訓練,再跨越障礙物訓練。
四、精細動作訓練
1、伸手訓練:視物伸手訓練,用鮮艷的玩具逗引,在小兒眼前15~20cm處搖動,可引小兒注視,,然后用玩具輕觸小兒手背,誘其伸手,如無伸手動作,家長可用手扶著其肘部幫助將手向玩具伸出,反復多次進行。(3~4個月時進行)
2、手指抓物訓練:拉頭巾訓練:小兒清醒時,用頭巾輕輕蓋在臉上,讓小兒用手將頭巾拉下,引起孩子大笑,反復多次進行。細柄玩具讓小兒抓握訓練:用細柄玩具接觸其手部或腕部,讓小兒抓握。

康復是一個持久的過程,在病程的不同階段,對康復的內容和形式有著不同的要求,Y-5200X-E打破了過去傳統的功能康復設備的局限性,先進傳感器的應用,能夠滿足患者早、中、后期康復的需求,能夠貫穿全身心功能康復的整個過程。對于具有不同醫患組成的各級醫院,Y-5200X-E都能夠憑借其先進的設計理念和高質量的傳感器,幫助患者實現功能康復。
語路伴您走過回歸社會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