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懸吊訓練起源于二戰康復理療,自上世紀90年代初挪威康復工作者提出懸吊訓練的理念與原則后逐步得到發展,到2000年以后逐步用于運動員的體能訓練和傷后康復鍛煉。衛小梅等[1]從懸吊訓練的基本要素、適應征及適用范圍進行研究,并對基本要素里關于懸吊訓練的組成、作用及應用形式展開闡述,開創了我國對懸吊訓練理療的研究先河,為后人的臨床應用和學術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學參考,不足的是缺少當時國內的臨床應用情況。
1、懸吊訓練的作用機制研究
懸吊訓練作為重心穩定性訓練的一種,其作用機制可能是:機體受到損傷后產生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經過重心穩定性訓練后得到恢復,而且經過訓練后肌肉的力量和平衡性均得到增強。疼痛或長時間的廢用促使軀體重心穩定肌群“關閉”,從而引起運動質量、肌力及神經肌肉系統控制能力降低,進而導致整體生存質量降低,即使疼痛緩解,重心穩定肌的“關閉”依然會持續,并可能導致再次損傷與疼痛,造成慢性損傷;Neurac的理療重心就是激發“休眠”或失活的肌肉,因為運動程序是在神經系統中進行轉換的,通過神經肌肉訓練,肌肉從損傷后的休眠狀態轉變為激發狀態,恢復其正常功能。懸吊訓練裝置結合Neurac,其產生的理療作用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①提高肌力及耐力;②增強軀體重心穩定性;③提高感覺運動控制能力。
懸吊訓練是重心穩定性訓練的重要部分,首先強調的是重心。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人體的“重心”是指脊柱、髖關節和骨盆,人體肌肉的重心部分是軀干和骨盆相關肌肉,主要是指附著在腰椎-骨盆-髖關節聯合體(lumbar-pelvic-hip, LPH)上的29塊肌肉[2];人體的重心處在上下肢的結合部位,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在運動中控制骨盆和軀干部位肌肉的穩定姿態,為上下肢運動創造支點,并協調上下肢的發力,使力量的產生、傳遞和控制達到佳化[3—4]。強有力的重心肌肉群,對運動中的身體姿勢、運動技能和專項技術動作起著穩定和支持作用。朱傳芳等[5]對重心訓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軀干部,而彭靜等[6]的研究則進一步補充了其他部位的重心穩定肌群,但其主要功能都是為了維持脊柱系統、髖部的穩定性。
生物力學專Panjabi[7]將重心穩定性定義為:在生理范圍內維持椎骨間的區域穩定的能力。據此,他提出了維持腰椎穩定性的三個亞系統的理念:①被動支持系統:包含骨骼、韌帶、椎間盤、筋膜等,提供內源性穩定;②主動支持系統:包含重心肌群與肌腱,提供外源性穩定;③神經系統:以神經系統通路控制肌肉收縮的時間、順序與強度。Bergmark[8]根據肌肉的主動支持系統對重心穩定性作用,把這個系統分為整體和局部兩個部分。整體部分由表淺重心肌群組成,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豎脊肌、腹內斜肌、腰方肌及臀部肌群等;其主要作用在胸腔和骨盆之間轉移力量以及承擔增加腹部的壓力,控制脊椎的動作方向。而局部部分由深層重心肌群組成,主要是腹橫肌、多裂??;其主要作用是控制椎骨間移動,維持各椎體間的穩定。除此以外,人體參與外周關節穩定性的肌肉主要包括:肩關節內外旋肌、膝關節股內側斜肌和髖關節臀中肌后部等,頸椎的穩定肌則有頸長肌、頭長肌、多裂肌以及半棘肌,腰椎很重要的穩定肌是腹橫肌和多裂肌[9—10]。
重心肌群的激發可以通過訓練機體的平衡能力來實現。在懸吊裝置上進行重復的靜態或動態訓練,本體感覺系統信號輸入大腦皮質,通過強化神經系統的編碼作用從而提高平衡能力。國外學者研究發現,在不穩定的平臺上進行訓練可提高靜止時平衡能力和控制姿勢變化的能力;盡管重心肌群的力量和爆發力可能有利于運動成績的提高,重心肌群的耐力可能對運動損傷的預防和運動康復起著重要的作用[11]。Youngin Choi等[12]通過研究發現:懸吊訓練仰臥搭橋、俯臥搭橋過程中增加振動,腹內斜肌、腹直肌、多裂肌和豎脊肌的運動明顯多于沒有增加振動。因此,在懸吊訓練過程中增加振動等不穩定因素有利于強化肌力及耐力的訓練,促進機體平衡能力的修復,從而達到持續改善肌肉骨骼疾病的效果。
McGill[13]認為背部運動損傷的預防和運動康復應首先增強重心肌群的耐力訓練。懸吊訓練對運動員重心力量的訓練通過強化軀干肌肉、強化弱鏈側肢體運動能力等手段提高身體在高速運動中的平衡、控制能力,加強力量在運動鏈上的傳導。懸吊訓練可以通過訓練人體重心區域的肌肉力量,提高重心區域的力量練習效果,達到穩定重心區域的能力。由于傳統的抗阻訓練往往偏重于對人體大肌肉群的力量訓練,而人體的深層肌群,尤其是深層小肌群得不到有效地訓練。運動界學者研究發現,重心穩定性的訓練通過提高運動員重心區力量來改善運動技術的水平,并且可以有效預防運動損傷[14]。懸吊訓練可以有效地對人體重心區力量進行訓練,從而達到提高人體動作穩定性、提高神經肌肉的控制能力、提高不同力量類型的訓練效果、預防運動損傷等目的。
閆學榮[15]通過對國內外高水平運動訓練中使用懸吊訓練的相關文獻對比研究,把懸吊訓練的起源與發展、主要作用、應用的理論基礎及在競技體育訓練中應用不足、檢測與評定方法未完善等角度進行總結,為懸吊訓練的在體育運動界的科學使用提供一定的參考。
魏永敬等[16]通過對懸吊訓練的起源、功能及其應用研究進行總結分析,肯定了該方法對發展重心力量、提高肌肉控制能力、預防運動損傷的作用,并提出存在該方法體系不夠規范、作用機制研究不足、評價體系亟待完善、理念與方法推廣不足等問題,對懸吊訓練在運動領域和大眾健身領域的發展前景提出展望,但該研究只局限于運動界并未對懸吊訓練在康復理療領域的應用和前景進行描述。
2、懸吊訓練的運用方法
懸吊訓練通過指導主動訓練,達到提升運動能力和康復理療的目的,從康復理療角度來闡述包括診斷及理療兩大系統。診斷系統通過逐漸增加開鏈和閉鏈運動的負荷來進行肌肉耐力測定, 找出“弱鏈”。找出“弱鏈”的同時,理療系統通過靜態保持或動態的訓練,起到放松肌肉、增加關節活動范圍、穩定肌肉系統、協調感覺運動等作用,理療系統也包括開鏈和閉鏈運動。開鏈運動是指肢體遠端不固定且不承受身體重量所進行的運動(遠端肢體在固定的近端肢體基礎上移動),而閉鏈運動則為肢體遠端固定并承受身體重量所進行的運動(近端肢體在固定的遠端肢體基礎上移動)。開鏈運動使得原動肌和協同肌興奮,但拮抗肌不同時收縮;而閉鏈運動則使原動肌、協同肌和拮抗肌同時興奮,根據這些原理,國外學者用表面肌電圖記錄肌肉在開鏈與閉鏈運動的表現,并以此來指導臨床對合適的運動方式的選擇[17—18]。開鏈運動及閉鏈運動根據ROM訓練、肌力訓練通過懸吊點的不同來選擇,都可以在懸吊訓練的裝置上進行,都以強化ROM或肌力為重點訓練目標。
臨床應用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懸吊點的不同、單側或雙側、是否增加輔助帶、靜態或動態、是否增加振動等方式來調整懸吊訓練的難度。
3、懸吊訓練的研究進展
懸吊訓練從發展到現在主要還是用于運動員體能訓練,真正用于理療疾病時間還不長,這方面的學術文獻相對較少,但隨著它在臨床的應用,比如頸椎、腰椎、肩關節及腦卒中偏癱等方面的疾病理療效果明顯,懸吊訓練在運動和康復理療領域日益得到重視。
肌肉骨骼疾病是臨床上為常見的疾患之一,懸吊訓練能夠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多用于慢性背痛、頸椎病及肩關節疾病等的理療,也已用于腦卒中患者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的康復理療,還可用于促進兒童發育早期干預、康復訓練以及健體運動訓練等。
我國康復醫學工作者應用懸吊訓練理療不同原因的腰痛,發現這種療法可以通過激發脊柱重心穩定肌,加強脊柱穩定性,有效減輕腰痛患者疼痛程度并改善其功能障礙[19—21]。國內外大量的文獻研究[22—26]表明,懸吊訓練可以有效減輕非特異性下背痛患者疼痛程度及改善其功能障礙、降低復發率,從而提高遠期療效。Woodham等[27]的研究表明,多裂肌是維持腰部脊柱穩定性和控制能力的關鍵部位,它能使脊柱在小范圍內產生比較強的肌肉力量,因此強化多裂肌等腰部重心肌群的主動訓練,可以使脊椎穩定性、節段運動控制等達到優化,從而持續改善腰背肌肉力量減輕和預防疼痛的再發。
對于肩周炎的理療,伍玉蘭等[28]對比懸吊訓練與理療結合手法,張松等[29]對比懸吊訓練結合手法與理療結合手法的理療效果,發現懸吊訓練能夠明顯改善疼痛癥狀和關節活動度,可能與肩關節周圍組織松解、關節間隙擴大,摩擦損害和組織粘連減少、血液循環增加等原因有關。在運用懸吊訓練理療肩關節周圍炎的研究中,由于設備裝置不同,理療時間、對照標準及訓練方案目前尚無統一標準。
吳曉[30]等采用懸吊重心肌力訓練對30例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進行理療,通過對比分析發現,臥床期間懸吊訓練與傳統訓練相比優勢并不明顯,而在恢復下床活動后懸吊訓練組療效明顯,表明重心肌力訓練在持續6周后軀干穩定性提高更明顯,并能改變肌肉活動模式。鄧家豐等[31]為了探討神經肌肉激發技術對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損傷的康復理療效果,將對30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隨機分組后,理療組采用Neurac+常規康復理療,對照組只進行常規的康復理療訓練,在理療前及理療后4個月采用相應量表進行評定,研究結果表明,Neurac對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提高和步行時平衡功能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手術或非手術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由于較長時間的制動,或者手術患者肌肉筋膜的損傷及術后粘連等,導致脊柱穩定性下降,從而引起平衡控制能力失調,正確指導患者進行常規功能鍛煉結合懸吊訓練可增加胸腰椎和骨盆周圍肌群的穩定性,提高其肌肉的肌力和耐力,促進患者正?;顒幽芰推胶夤δ艿幕謴?。
孟朋民等[32]為了觀察懸吊運動訓練理療頸源性的臨床療效,將60例頸源性患者,按就診順序分為Ⅰ組(單純頸椎椎旁阻滯)、Ⅱ組(頸椎旁阻滯+懸吊運動訓練),理療4周。通過對比理療前與理療后1個月、3個月、6個月的VAS評分、每月疼痛發作次數及臨床療效,發現配合懸吊運動訓練理療頸源性優于單一采用頸椎旁阻滯,遠期療效更佳。盡管頸椎椎旁阻滯是理療頸源性的經典理療方法,但操作失誤可產生膈神經阻滯、全脊麻甚至意識喪失、誤入椎動脈等危險。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單純運用懸吊訓練,或結合理療、手法,理療頸椎病、頸型眩暈[33]、頸源性等療效明顯,并能持續改善癥狀提高遠期療效。薛燕萍等[34]通過整合大量的陽性實踐報告,提出“重建頸部和肩胛帶的神經肌肉控制的新型懸吊訓練療法可能比傳統理療更加優越”的假設并展開研究,對30例頸型頸椎病患者采用Neurac進行4周理療,評定分析后發現通過提高穩定肌群的訓練,能夠有效改善由于頸椎病導致的疼痛和頸部功能的提高。
張淑增[35]為了探討不同懸吊方式對頸部不適及頸部肌肉等軟組織的緊張緩解作用效果,將32例有頸部癥狀的女大學生隨機分為單純懸吊組(單純懸吊靜躺放松)、活動范圍訓練組(增加關節活動度訓練)、神經肌肉系統訓練組(穩定肌及神經反射刺激訓練),進行2周的懸吊訓練,結果發現單純懸吊訓練及懸吊狀態下增加頸部關節活動訓練、增加神經肌肉系統訓練,在1次干預后能明顯降低頸部不適的程度, 3次干預對于頸部不適程度的改變沒有累加效應,懸吊狀態下增加神經肌肉系統訓練對頸部不適緩解,不比單純懸吊好。筆者認為,懸吊訓練周期、每次訓練時間、訓練中不穩定因素的添加均會影響理療的短期及遠期效果,因此需要形成科學統一的評價體系和標準。
懸吊訓練在理療骨骼肌肉系統疾病療效明顯,近年來也有學者用于早期腦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的康復、恢復期腦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康復理療[36—37],對早期患者軀干控制能力的影響的探討等[38],為腦卒中患者的康復增添了新的有效途徑,并且拓展了懸吊訓練的運用范圍。國外研究也證實:腦卒中患者軀干肌肉力量的薄弱會阻礙活動能力、平衡的恢復,通過懸吊訓練的閉鏈運動可以激發和平衡軀干的肌群從而改善腦卒中患者慢性偏癱癥狀[39]。
冉應權[40]通過對收治的60例腦性癱瘓兒童患者進行理療發現,在傳統神經運動療法的基礎上運用懸吊訓練能有效提高腦癱患兒的運動功能。研究證實,腦癱患兒重心肌群的穩定性與頭頸四肢的穩定息息相關,軀干、骨盆重心肌群肌力是基礎,重心肌群穩定性恢復,能有效促進四肢頭頸肌力及肌張力的功能性訓練[41];通過增加懸吊訓練,除了可以增強重心穩定性的功能、提高患兒運動的穩定性及協調能力,同時懸吊運動訓練還可以克服痙攣型偏癱兒童傳統康復訓練中難以糾正的骨盆前傾、骨盆側傾等問題,從而提高痙攣型偏癱兒童的康復效果[42]。
4、對懸吊訓練的思考與展望
懸吊訓練突出了重心穩定性,筆者認為除了重心穩定性,也要強調整體性。人體各部分不是孤立的,不管是在生理層面上還是病理發展上,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所以我們在診斷和理療疾病的時候,就不能孤立、片面的只看到疾病所表現的癥狀,更要思考疾病的原因和來源,以及疾病發展會影響到哪些功能。懸吊訓練的應用也一樣,要從有針對性的局部訓練帶動影響整體的穩定性恢復。骨骼、肌肉、神經等系統都是統一的有機整體,任何一個出現問題都可能會輻射至其他系統(鏈式反應)。肌肉骨骼系統結構或者功能的改變均可對機體的其他系統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恢復肌肉骨骼系統的穩定性有助于機體其他系統的穩定。機體受到刺激后會出現保護機制,做出代償適應性的改變,但長時間后就會失代償而出現一系列的相關癥狀,運動程序被改變產生錯誤的運動模式,會導致感覺運動系統的損傷。雖然某些結構性損傷以后不可完全恢復,但通過正確有效的康復訓練,功能卻可能得到恢復,從而逐漸恢復正常的或重塑更合理的運動模式,達到恢復整體平衡的目的。
盡管國內外的眾多研究已證實懸吊訓練在體育訓練和康復理療的明顯效果,但目前關于懸吊訓練的研究主要強調所理療的疾病本身,而對訓練的作用機制及具體的理療方法方面的研究還很少,國際上也還沒形成關于懸吊訓練的標準理療方案,在這些方面還需要更多的臨床運用和深入研究探索。
上海語路懸吊康復系統不僅提供了一種運動功能評定的平臺,同時也創造了使人體骨骼、肌肉和關節在減重、放松及平衡狀態下接受手法的條件,降低了患者緊張和抵抗的程度,使接受使用和過程更為舒適、療效更為明顯,同是也減輕了理療師繁重的勞動強度。在進行診斷檢測、評估及使用(訓練)整個過程中遵循主動、無痛原則;既可以做開鏈運動有可以做閉鏈運動,訓練過程安全、有效、放松;選配控制震動能量泵,可增加神經肌肉激發技術使用效果。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或改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請聯系刪。